据史籍记载和专家考证,“冯姓的发源地就在河南省荥阳市高村乡荆寨村委西冯村”(冯俊杰:《冯姓祖源及冯氏对国家统一作出的贡献》,《中州古今》,2002年第6期)。古冯城遗址位于荥阳故城西10公里的敖山南麓,黄河济水之中,旧称“西冯村”,2000年后又恢复冯城名称。
冯城作为冯氏发源地无可争议,然而它到底因何得名,谁是最早的受封者却存有疑问。公元前4世纪,魏长卿和郑国子产的谋臣冯简子先后受封于冯城,二者 均以城邑为姓氏。这就是说,冯姓起源于冯城。作为地名的冯,最早见于《左传·定公六年》:“郑于是乎伐冯、滑、胥靡、负黍、狐人、阙外。”杜注:“郑伐周 六邑。”定公六年是公元前504年。冯简子受封与郑简公和子产有关,简公亡于公元前530年,子产亡于公元前522年。这就意味着冯简子受封时,冯城尚属 于西周,并非郑国之地;如有受封之事,也只能是在郑伐冯并取得冯城之后,而封赏之人绝不可能是简公或子产。因此这一说法难以成立。
冯城 先为郑国所得,郑声公时,晋国强大。《史记·郑世家》载:“郑声公三十六年(前465年)晋知伯伐郑,取九邑。”冯城可能为晋所得。公元前403年,晋国 被韩赵魏三家诸侯所瓜分,产生了韩赵魏三家新的诸侯国。魏国地处赵韩之间,距离冯城最近,冯城理当划归于魏国。也就是说,在公元前350年魏长卿生活的时 代,冯城完全有可能成为魏国的土地。然而,问题在于魏长卿时代,不仅有冯城存在,而且有冯姓存在,很难说魏长卿是冯姓始祖。
在中国人名、地名起源研究中,既有人名因邑而名的传统,也有地名因姓得名的传统。朱昌泰在《商周传世地名用字研究》中指出:“商周地名用字特点是,以姓 氏为多。”(中国文字学会:《汉字研究》第一辑,学苑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148页)。在冯氏起源研究中,学者们注意到了姓氏的因邑而名的特 点,但是却忽视了地名的因姓得名的特点。事实上,冯城是西周在向东扩张时建立的一座城邑。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种侵略性的武装 移民与军事占 领”,“周人立国,是一个坐西朝东的形势”。“第一道由陕西出潼关,向河、洛,达东都,经营黄河下游”。郑国东移史就是这段历史的缩影。郑国就是西周分封 诸侯国之一,都城初在近畿之械林(今陕西凤翔南),后迁拾(今陕西华阴市),最后东迁都新郑(今河南新郑附近)。冯城就正好位于西周东进的这条线路上。一 种极有可能的情况是,随着西周的军事扩张,原有的冯姓氏族部落移民到了黄河流域,他们在黄河以南的敖山与鄗山南麓(今荥阳的邙山)安营扎寨,建立了城池, 并以自己氏族的姓氏命名新城。如此便有了最初的冯邑或者称作冯城。
搞清了冯氏的来龙去脉,反而更难确定冯姓始祖该为谁,冯城发源地在哪里的问题。按照最早的冯姓人即为始祖的规则,冯长当为之;最早以冯字命名的地名即为发 源地的规则,冯翊当为之。然而,冯长虽为最早的冯姓人,但作为冯姓始祖,尚有问题。他既缺乏有效的历史记载,不足为信,其生平事迹又与冯邑或冯翊毫不相 干,冯长其人,前不知其源,后不知其流,作为始祖没有意义。地名冯翊,习惯上读作“平易”,并不发“逢”音;且其地所居,并非冯姓之人。相反的,以冯简子 为始祖倒是更为合适:其事迹有文献记载的历史依据;其人其名又与冯城紧密相连;最重要的是,冯简子其人,前有根有源,后有支有流,作为始祖更有历史意义和 现实价值。《世本》云:“冯氏,归姓,郑大夫冯简子之后。”“冯氏,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万封魏,支孙食采于冯,因氏焉。”据王国维先生《鬼方昆夷 (犭严)狁考》,《世本》所谓归姓,《左传》所谓怀姓、隗姓,金文是作媲姓,都出自鬼方,归、怀、隗三字,都是媲的通假字(《王国维遗书二》,上海书店出 版社,2011年7月第1版,8~9页)。魏字中有鬼,归字与鬼同音。以冯简子为冯姓始祖,更能反映出冯姓与归姓、魏姓之间复杂的渊源关系。作为这段历史 的一个象征,冯简子最能代表冯姓始祖,冯城则最能代表冯姓发源地,这并非历史猜测,却是有着记载的历史真实。
冯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七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九位,在以人口为序的中国姓氏中排名第27位,在台湾省名列第七十二位,人口约八百六十一万五千余,占全国人口的0.64%左右。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山东和云南等地。
汉唐时期,冯氏繁衍很快,从原来的发源地陕西,发展到了现今河南、河北、山西及福建等地。冯姓的宗族较多,唐代的《元和姓纂》说,冯氏出颍川(郡治今河南许昌)者,是东汉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代;出上党(今山西长治)者,是西汉左将军冯奉世的后代;出长乐信都者,是汉代宜都侯冯参的后代;出京兆(今陕西西安)者,是北燕昭成帝冯弘的后代;出弘农(今河南灵宝)者,是冯弘之孙冯宁的后代;出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者,是唐监察御史冯师古的后代。出岭南者,是唐越国公冯盎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