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族谱建立的三个要素
发布时间:2006-10-10 文章来源:作者惠寄 文章作者:柳哲
去年11月,笔者有幸在北京见到了中华大族谱的发起者、美籍华人黄秉聪先生之后,一直在思考如何建立中华大族谱的一些问题。正值上海于10月中旬即将举办“中华大族谱国际协作会议”之际,笔者不揣浅陋,写成此文,供对中华大族谱建设感兴趣的朋友参考。
前言:我对中华大族谱的认识
中华大族谱,亿万炎黄子孙的根系所在;中华大族谱,所有华夏儿女的精神故乡。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
没有了家谱,寻根问祖,无非是缘木求鱼;没有了家谱,追根溯源,简直是无本之木。中国家谱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传家宝”,是我们敦亲睦族的“核武器”。
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的根,纪录在中华族谱中,我们的根,凝聚在中华文化里。寻根问祖,是人类的天然意识;追根溯源,是人类的自愿索求。
中华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据有关专家论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
家谱编修体例以欧阳修、苏洵所创欧苏体例最为著名。元代著名学者柳贯曾说过:“大抵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郡邑之有志也。史不修,则国之治乱兴亡,不可得而见,志不纂,则郡、邑之政治得失,人才出处不可得而见,然郡、邑之与国、家一理也。”(《柳贯诗文集》)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说过“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
中国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很有意义。古代《颜氏家训》、《柳氏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等都是德育很好的教材。
古代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史学家在其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史书内容更丰富与完备。可惜,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成千上万的家谱毁于文革,不计其数的文物毁于一旦。中华民族遭遇了一场人为的“大出血”,文化遭受重创。中华民族文化在五千多年中,历经磨难,内战、外侮,改朝换代,仍然没有被摧毁。而在“文革”中,中华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特别是中国家谱文化,更是经受了一场“红色革命”,“传家宝”当成“下脚料”,许多家谱、祖宗画像、祠堂等文物被红卫兵烧毁与砸烂,不少地方荡然无存,不少百姓已经寻根无门。
在当时还好有不少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和孝子贤孙,冒着被关、被杀的危险,将许多家谱和文物秘密保存下来。使得中华家谱文化,能够“不绝如缕”,一脉相承。文革对家谱、文物毁灭是惨重的,但最为严重的还是将许多错误的观念当成了先进的革命传统在延续,文革已经结束将近30年,不少领导和群众仍把重修家谱当成“封建”行为,加以阻止和打击。甚至个别领导干部,仍以为重修家谱是“封建思想”,不敢公开支持,有的甚至还出面反对。错误观念延续是最具危险性的,我们要通过宣传,让大家对家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一股重修家谱的热潮,正在进行一场静悄悄的“拨乱反正”,先是海外到海内,由南方到北方,从东部到西部,家谱整理出版接二连三,家谱研究书籍层出不穷,各地宗亲活动不计其数。我们这些寻根爱好者准备为中国家谱文化复兴献计献策,联手推出系列姓氏文化研究和联谊活动,以推动中国家谱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作为炎黄子孙要慎终追远,自强不息。中华民族,历经风雨,依然雄风犹在,近百年中,虽遭外侵内乱,曾经千疮百孔,但最近数十年来,中华文化正在前所未有的恢复和重建,海内外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谋中华民族复兴大业。
当然我们也要防止“拉帮结派”、过度浪费、重男轻女等封建陋习,在新的历史时期既要保护国粹,又要舍弃糟粕,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以下是笔者对中华大族谱创建三个方面的思考,供学界参考。
一、万姓大归宗是中华大族谱建立的前提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而传承如此悠久文化的载体,主要是谱牒和典籍。笔者近年在安徽岳西《河东柳氏宗谱》上发现了一篇由“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撰写的《谱牒论》,对于我国谱牒学的历史和价值有重要的论述,由于该文并未收入《柳河东集》,是一篇难得的柳宗元佚文,特摘引全文如下:
历稽上古,无称姓氏,自三皇赐姓以列黄帝之诸子也。繇周之世,续称谥法。分茅列土,一千八百余国诸侯,著简大史,既延列国后世子孙,分属食邑,适以国为姓、以邑为姓。庶民以字为姓,以地址为姓,是有复姓,斯世荡荡乎。宇宙姓氏广稠,始成定矣。至秦并变,分立郡隅,姓复有郡。此郡所有籍也。
后世扶疏,剖逸迁徙,是姓一贯,是郡一族。孟子云:“同姓勿婚,言昭穆渊远,是姓一宗,此宗旨之大道也。”汉定天下,萧曹造律载:“严同姓为婚,制法之所宜矣。”当时显宦遍途,戴纵垂缨。苗裔论族,袤曰:《世家志》曰世系、庶民、户版,迨晋越世,东西乱族,五代兴祚,南北荡宗,绅宦迁仕,庶民移徙,雷散云合,鱼龙杂袭,溥海内外,混一中区,诚难邃考,未及陈魏周齐,华裔辨族,盖谱牒首作,族所贵乎。宗姓所贵乎籍,斯世皆然。
嗣我大唐太宗朝贞观十三年,论世家而崔卢李郑诸族,自矜地望,而称名族,或弟兄齐列,更以妻族相凌者,时族皆滥称之。帝命吏部尚书高士廉等,遍责天下,谱牒质史以考其真伪,褒进忠良,贬退奸逆,升降去取,时称允当,分敕九等,名曰《氏族志》。士廉等以黄门侍郎崔民干为第一。帝曰:“汉高祖与萧、曹、樊、灌皆起布衣,至今推仰,以为英贤岂在世称乎?”高氏遍据山东梁陈僻处,江南虽有人物,盖何足言,况其子孙衰替而犹昂然以门第自负,贩鬻松价,无复廉耻,不知世人何为贵之。念三品以上,皆以德行勋劳与学贵显,彼衰世旧门,何足慕哉!今欲厘正讹谬,舍名取实,而卿曹独以民干为第一,是轻我官爵而狥流俗之情也。乃更名刊定,专以今朝品秩为高下,于是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民干为第三等,凡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九十一家,颁行天下,而仕宦庶民之家,宗谱更为珍惜。至高宗显庆四年,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时许敬宗见《氏族志》无武姓之编,奏请改之,言武氏本望族,故以后族为第一,其余以仕唐高下为准,于是士卒以军功位至五品。考核之流,乱称名门大家。时人新改者,俗谓之勋格,卿士称户籍,庶民称户版。斯时许敬宗诚浮名淆乱。何蒙耻陷谀也。
拭观吾谱,由周得姓,至秦得郡,暨宋齐梁陈周魏隋唐,历朝显仕如云,绅衿接踵。
吾嫡高祖奭公仕高祖武德年为中书令,进谱摩对,奉太宗殿颁《氏族志》为第三等。当今圣世柳族,仕宦绅衿,不啻千百,而人口何止亿万,随都遍籍,布散各省。此河东之阀阅也。
余今述先人珍惜,使后世知护爱,故谨续其由于帙后,无复湮掷。
拭观吾谱,由周得姓,至秦得郡,暨宋齐梁陈周魏隋唐,历朝显仕如云,绅衿接踵。
吾嫡高祖奭公仕高祖武德年为中书令,进谱摩对,奉太宗殿颁《氏族志》为第三等。当今圣世柳族,仕宦绅衿,不啻千百,而人口何止亿万,随都遍籍,布散各省。此河东之阀阅也。
余另删《万姓录》,正名敦本,使万姓名副其实,士卒至位,蒙耻越称苗裔,衰薄无显其亲,皆不浮誉矣。
从以上柳宗元的《谱牒论》可知,姓氏类的典籍就有《世家志》、《氏族志》、《姓氏录》等,而柳宗元更是亲自删定《万姓录》,以“正名敦本,使万姓名副其实,士卒至位,蒙耻越称苗裔,衰薄无显其亲,皆不浮誉矣。”
非常遗憾的是,柳宗元生前删定的《万姓录》,至今不见传本。作为河东柳氏后人的笔者,愿意与有志于《中华大族谱》建设的各位同道,编修一部内容更加完备的当代《万姓录》——《中华大族谱》,实现万姓大归宗,以完成先祖柳宗元的未竟事业。
如何实现万姓大归宗,笔者以为时机已经基本成熟,据笔者了解,海内外的各个华人姓氏基本都已成立宗亲会,正在或已经编写各个姓氏的通谱、统谱或总谱。只要《中华大族谱》协会振臂一呼,联合各个姓氏的宗亲会和宗谱编修的负责人,同时建立一套完备的万姓归宗管理与利益共享机制,实现万姓大归宗将为时不会太远。
二、家谱数字化是中华大族谱建立的根本
中华大族谱的建立,如果没有家谱的资料,这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这将是中华大族谱建立的最大难题。笔者根据多年从事谱牒研究的经验,认为中华大族谱的建立,家谱数字化是根本。
那么如何实现家谱的数字化?我们可以通过一下3条途径解决。
首先,中国家谱存量较多的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山西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北大图书馆以及美国犹他州家谱图书馆等,应由文化部拨款或由《中华大族谱》协会负责募集经费,率先实现图书馆藏家谱数字化,为中华大族谱的建立提供最必要的条件。笔者以为公藏家谱数字化、网络化非常重要,既可以加快家谱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又可以节省许多家谱研究者的精力和时间。
笔者对于家谱情有独钟,但由于图书馆的家谱复印费用太高以及路途不便等原因,对各大图书馆的家谱真是有些望而生畏了。譬如,笔者在国家图书馆地方志与家谱阅览室发现了一部北宋词人柳永后裔、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的家谱《京江柳氏宗谱》,笔者为了撰写《柳传志的家世之谜》一文,每天不得不从北大坐公交车到国家图书馆老馆,来回坐车时间就要3个小时,路费要6元,中午吃饭等费用也要10元,为了争取多看家谱和抄写家谱,我不得不早出晚归,大概用了半个月时间才抄写了数万字的家谱资料,完成了《柳传志的家世之谜》一文,并正式发表在《北京纪事》杂志上。
笔者只想举这一例子,说明国家图书馆的家谱如果能够早日数字化,就会大大方便众多的家谱研究者和寻根者,可以减少了空间和时间的不便,使秘藏千年的家谱得到更好地开发与利用,真正让普通百姓能够实现不出家门便能查阅家谱的梦想。只有这样,也会减少家谱的翻阅程度,一次翻拍,无限使用,更加有效地保护家谱的寿命。
其次,民间家谱收藏者和各个姓氏的家族收藏的家谱数字化。笔者以为,不少姓氏都有大量的民间家谱收藏,都正在着手或已经编修了本家族的家谱。《中华大族谱》协会应该动员各个姓氏家族将其编修的家谱的光盘数据无偿或有偿的提供给《中华大族谱》。
另外,国内有一大批收藏家谱的人士,如何光岳、江源、王耿等,也应该动员他们的家谱尽早数字化,支持《中华大族谱》的建设。据笔者所知,近年国内编写的柳氏家谱就不下数十种,如广东潮阳的《洋内柳氏族谱》、浙江兰溪的《蜀山柳氏宗谱》、浙江浦江的《浦阳柳氏宗谱》、江西湖口的《柳氏宗谱》等等,一般都有电子文档和光盘。只要发动这些家族的支持,《中华大族谱》的建立就会方便得多。近年研究家谱的专著也越来越多,如《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浙江家谱总目》、《兰溪家谱探秘》、《常州家谱提要》等,都可作为《中华大族谱》的内容加以充实。
最后,建立一套中华大族谱动态建谱软件,人人可以参与建立个人档案或本家族的族谱资料库,从而使中华大族谱资料更加完备。中华大族谱终将成为中华子孙的精神家园。利用该软件,可以保持中华大族谱的不断更新和完善。
三、复兴谱牒学是中华大族谱建立的使命
笔者以为中华大族谱的创建,除了建立谱系方便寻根之外,还必须发展我国悠久的谱牒学文化。中华大族谱除了建立庞大的家族谱系内容之外,还必须建立家谱文化的研究资料库,供学术界研究参考。
据笔者了解,我国历代的史学家、散文家,对于谱牒学都有很深的造诣,如司马迁、班固以及“唐宋八大家”的柳宗元、韩愈、欧阳修、苏轼等等。家谱中保存了大量的名家佚文和民俗资料,对于中国的政治、历史、经济、文学、人口、民俗、建筑等等领域的研究,都是不可缺少的资料。
我国古代的家谱,在编修、保存方面有着严格的制度,家谱一般不轻易示人,更不得传于外族。除了是邀请友好、名宦为自己家族作序题跋时会出示家谱,一般人很难看到。这也在某种程度限制了家谱资料的研究与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的家谱被各大图书馆所收藏,每个家族的家谱也在不断的续修重编,为谱牒学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笔者以为,《中华大族谱》协会必须加强对家谱内容的研究与传播,建立谱牒学研究机构,如果有条件可以发起创办谱牒学院,培养并聘请一大批谱牒学人才,以推动中国家谱的研究与开发。中国家谱是我国史学有待于开发的“金矿”,中华大族谱协会应该担当起这个责任。
为了说明中国家谱的重要,我想简单谈谈近年来笔者在研究家谱方面的数项成果。
第一项,发现柳下惠是中国创办私学第一人。不少介绍孔子的文章中,都认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孔子是打破‘学在官府’局面,开创‘私学’的第一人”,“中国的第一位私学教师”,笔者根据最近发现的有2700年历史的《展氏族谱》否定了以上说法,根据民国王价藩、王亨豫所编的《泰山丛书》丁集所收的《和圣年谱纪事》以及《展氏族谱·圣祖年谱》记载:柳下惠“五十四岁,在鲁教育门人。”“六十四岁,教育门人,日益众。”“八十五岁,食邑柳下,广植柳树”、“九十岁,从游者逾众,担簦负笈而来者,百余人。”
同时《展氏族谱》也是比目前认为世界上最长的家谱《孔子家谱》更长的家谱。
第二项,发现了“八仙之首”吕洞宾的家谱。据笔者在国家图书馆发现的上虞乾隆年间编修的《虞邑西乡吕氏宗谱》(1册)和清光绪21年编修的《虞邑西乡吕氏宗谱》(10卷,8册)记载:“渭子君载,唐乾元二年进士,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湖南观察使兼中书书仆射,生六子,长泰,次翼,俱早世。三温,四恭,五俭,六让。温字化光,渭之第三子,唐德宗贞元十四年进士,集贤馆院校理、户部郎中,衡州刺史,生一子镇,字安行,安行生一子(王页),徐州刺史,(王页)生一子韬,英州刺史,赠太师,尚书令,燕国公,韬生一子梦奇,唐长庆年间为兵部侍郎,河东节度使,北京留守,太原府尹,赠太师,尚书令,齐国公,是为长庆侍郎一院也。恭,字敬叔,殿中御史,岭南节度使判官,生三子,长爽,次环,三特,俱不仕。爽之子寿,瀛州景城薄,因家幽州,四世孙琦,后晋天福四年间为兵部侍郎,至孙余庆仕宋拜相,弟端庆,参知政事,淳化中拜相,余庆生文仲,端庆生诲字献可,熙宁中为御史中丞,是琦又为天福侍郎一院也。渭之第五子俭,太子洗马,生一子宽,宽生子宗朝,为宰相,封汲国公,是咸休又为显德侍郎一院也。渭之第六子让,唐元和十六年进士,海州刺史,生三子,长熀,大中七年进士,次燁,咸通十四年进士,三煜,会昌中两举进士不第,更名嵒,字洞宾,往来湘湖间,得仙。自梦奇及琦及咸休三院既分,各从其派。梦奇,虔之十三世孙也。
第三项,笔者于8月28日在无锡《锡山徐氏宗谱》发现了一篇柳宗元的佚文及其手迹。经过一番考证,笔者以为该书法作品是柳宗元的书法真迹无疑。笔者以为,首先发现该手迹的《锡山徐氏宗谱》谱系完整,序文、像赞自汉唐以来历代名家手笔不下百余篇,其中真迹摹印的还有苏轼、文天祥、刘基、方孝孺等,可见该家谱的权威性;第二,该像赞与柳宗元文风一致,文简意赅,考证严谨,像赞内容符合徐氏家族的发展史。第三,柳宗元这幅书法作品,正好印证了柳宗元精于“章草”的有关史料记载。第四,韩愈曾为《徐氏宗谱》写有《徐偃王庙碑记》,柳宗元与韩愈是至交,柳宗元为徐偃王父亲懿王作像赞正是情理之中。柳宗元在为江苏徐氏所修的《徐氏宗谱》所题的《懿王像赞》,经查《柳河东集》,并未收入,当为柳宗元佚文和书法精品,弥足珍贵。全文63字(含标题),照录如下:“余稽徐氏,若木肇封,屹屹徐城,曰其故里。伯益之裔,历千载而无穷,迄今谱系,遭秦火而当识。所从藐焉,爵土未弥缝,有以人得睹瓜绵瓞菶。柳宗元敬题。”
笔者另外还发现了朱熹大字手迹“家宝”、方孝孺后裔家谱《方何宗谱》、成吉思汗之后脱欢的后裔被明成祖赐姓鲁,柳下惠、柳永、柳公权、柳贯等柳氏名人后裔的家谱等等,由于篇幅原因,不一一列举。
最后,笔者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化的复兴至为关键。而作为中华文化根系所在的中华家谱文化岂能被忽略?为此,笔者愿与《中华大族谱》协会,共同发起创建中华大族谱,与海内外有关机构和人士共同启动中国家谱文化复兴工程,举办中国家谱文化论坛,开展华人宗亲联谊活动,创办相关寻根文化网站,出版系列家谱文化丛书,建立谱牒研究与培训机构,与媒体合作开辟寻根文化专栏或专题,倡言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同续谱系合修族谱齐盼统一天下大同的中华大族谱的创建活动,并祝愿中华大族谱工程早日告竣!
2006年10月9日于京城万姓谱牒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