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荆斩棘、坐树不言、畏天知命、以逸待劳、引车避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都和一个人有关。他,就是东汉开国功臣之一、名列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第十三位的征西大将军、夏阳侯冯异。
冯姓,全国总人口近千万,在中国姓氏人口中排名第27位。冯姓人才辈出、俊秀济济,令人侧目。细说起来,冯姓是典型的贵族后裔,血统显赫。
冯姓本义:奔马马蹄踏地声
袁义达、邱家儒主编的《中国四百大姓》中,对“冯”的解释是:“冯,马疾行也,其本义是奔马马蹄踏地有力的声音。”
在甲骨文中,冯字的左边是“仌(bīng)”。“仌”是“冰”的古体字,像水凝冻的形状,后来字形就演变成了“冫”。
远古时期,北方沿河地区生活着一支牧马的氏族,他们以马和冰为氏族的原始图腾,后来作为氏族名称和族徽。这支氏族长期居住的地方被称为“冯”,筑起围墙修建了房屋的地方叫做“冯邑”,最终建立了冯国,出现了冯姓。
冯姓起源:主要有两大来源
相比其他姓氏多源头的起源,冯姓的起源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有两大来源。冯姓受姓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源于春秋时期的,为郑国公族大夫简子之后;源于战国时期的,为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之后。
第一个,来源于归姓。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东夷中有一支以白头翁为氏族图腾的归夷,原来居住在今天河南商丘一带。归夷的一个旁支东迁到今天山东菏泽地区,形成以“菏”为图腾的河伯族。
进入夏朝帝芒时代,河伯族出了一位杰出的首领冯夷,在河洛地区称霸一时。后来,河伯族被有穷氏所迫,向北渡过黄河,其后人在今天陕西大荔县一带建立了冯夷国,历经夏、商、周3个朝代。
周朝初期,冯夷国分裂为冯、河宗、崩阝3个国家。后来,3个国家被周武王所灭,其后裔就以国名为氏。周景王时(公元前544年-前520年),有个叫简子的著名公族大夫,以善断而名闻诸侯。
郑国子产(郑成公少子)执政时期(公元前543年-前522年),凡事必问简子才能定下来。当时郑国与周边诸侯的交往、征战联盟等大事,子产都要征询简子的意见。简子的判断、决策无一不精当,深得郑君赏识。
为褒奖简子的政绩与贡献,郑国君把冯邑封给简子。简子住进冯邑后,尊号为冯简子,其后裔遂以冯为姓。冯邑,正是后来战国时并入魏地的冯城。归姓冯氏的历史至少有3100年。
第二个,源自姬姓。《元和姓纂》《广韵》记载,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毕万儿子魏武子,追随晋文公重耳立国,得封魏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魏家为诸侯,毕万的旁支裔孙长卿(即冯长卿)受封于冯城。这一支子孙以邑为氏而改姓冯,此为姬姓冯氏,史称冯氏正宗。姬姓冯氏的历史有2600多年。
此外,还有少数民族汉化改姓和其他情况改姓的。比如,元朝灭亡后,元朝开国功臣木华黎的后代汝赟战死于大同,其后代改姓冯。
比较典型的,是司马迁后人改姓。司马迁因受李陵案牵连,被汉武帝处以宫刑。他的两个儿子为保全家族,被迫先后改姓。长子司马临将“马”字左边加两个点,姓冯;次子司马观将“司”字左边加一竖,姓同。千百年来,这一支冯姓一直与同姓的人保持着同祭一祖、互不通婚的习俗,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一家人。
冯姓争议:是否都出自姬姓
值得一提的是,冯简子是姬姓还是归姓,历史上和当下均有争论。
目前较为主流的观点认为,简子是属于姬姓。《元和姓纂》中介绍“冯”姓时说:“《世本》又云:‘姬姓。郑大夫冯简子后。’”河南省荥阳市冯城村冯氏宗祠1994年的重建碑记上记载说,冯氏渊源系出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高支子简子为郑国大夫,被封于荥阳冯城,以地取姓,所以为冯。
还有种观点认为,简子是归姓,但不一定是冯夷之后。冯夷之后,冯姓几乎灭绝,周宣王时也只有道家仙人冯长等极少数人。
对此,成都的冯姓研究者冯忠德认为,归姓最早的一支出自姬姓,为黄帝后裔,以国名为氏。相传,黄帝在做部落联盟首领前,曾是归藏国(今湖北秭归)国君,做了部落联盟首领后,留下一子继任归藏国君。其后子孙世守此国,就以归藏国名为姓。后来又省去“藏”字,成了“归”,称为归氏。所以,从祖根上说,归姓还是出自姬姓。
冯忠德说,无论哪支冯姓,均出自姬姓,姬、毕、魏、冯,在一定程度讲,“3000前是一家”。只不过后来的裔孙哪些属于长卿,哪些属于简子,就得以各自的族谱记载为依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