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培衡在中华冯氏网的角色和贡献 冯培衡作为中华冯氏网的站长,积极推动冯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他在2011年3月29日的发言中提到,中华冯氏网自2005年底创办以来,受到了数以万计的海内外华夏冯氏宗亲的支持和厚爱,并为冯氏家族的联谊、互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呼吁所有冯氏宗亲团结携手,共同迎接冯氏明日的辉煌。 冯氏网又名冯网,于2005年12月由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冯氏冯冼支系冯背公后裔冯培衡宗亲出资创办。后经过冯健生、冯鹏玮、冯思源、冯振辉、冯本武、冯世腾等多名热心宗亲先后参与…查看全文

冯至(现代诗人、学者) 冯至(1905年9月17日—1993年2月22日),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人,现代诗人、学者。冯家为天津著名盐商,盐引在直隶涿州,八国联军侵华后避难于涿州,故生于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四中。 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1930年留学德国先后就读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1935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任教于同济大学。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查看全文

冯友兰 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师从约翰杜威。 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至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取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查看全文

冯如(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 冯如(1884年1月12日—1912年8月25日),原名冯九如,字鼎三,广东恩平人,是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制造师和飞行家,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 冯如是汉族广府人,生于广东恩平的一个贫农家庭。他从小喜欢制作风筝和车船等玩具,对神话故事尤其是飞天故事更是满心向往。12岁随父漂洋过海到美国谋生。他目睹美国先进工业,认为国家富强必须依靠工艺的发达,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非学习机械、发展工艺不可。他在研制出一些机械的基础上投入了飞机制造,第二次制…查看全文

冯玉祥(民国时期西北军阀首领) 冯玉祥(1882年11月6日—1948年9月1日),字焕章,原名基善,原籍安徽省巢县(今安徽巢湖市),生于直隶青县兴济镇北街(今属河北沧州市),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北军阀。有“基督将军”、“倒戈将军”、“布衣将军”之称。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滦州起义。1921年7月后任陕西督军。1924年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军阀控制的北京政府,并将所部改称为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1军军长,电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1926年在直奉联军进攻下通电辞职。1926年…查看全文

冯子材(清末将领、民族英雄) 冯子材(1818年7月29日-1903年9月18日),字南干,号萃亭,出生于广东廉州府钦州沙尾村(今属广西钦州沙尾村),晚清抗法将领、民族英雄。 冯子材自幼父母双亡,流落江湖,后参加反清起义,失败后接受招安。咸丰年间从向荣、张国梁镇压太平军。曾历任广西、贵州提督。中法战争时,已年近七十,被起用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取得了镇南关之战胜利,攻克文渊、谅山,重创法军司令尼格里,法军被歼灭的有千余人,法国内阁总理茹费里因此倒台。授云南提督。甲午战争…查看全文

冯梦龙(明代剧作家、学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又字子犹,公鱼。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 冯梦龙出身士大夫家庭,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三言与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查看全文

冯惟敏 冯惟敏(1511-1578),字汝行,号海浮,又号石门,散曲作家,临朐人。冯裕第三子。明代散曲、戏曲作家。著有诗文集《冯海浮集》、《石门集》,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4卷,以及杂剧《不伏老》、《僧尼共犯》。 简介 明代散曲家。字汝行,号海浮,又号石门。山东临朐人。自幼随父游宦南京、平凉、石阡等地。聪颖好学,才华富瞻,与兄惟健、惟重及弟惟讷同以诗享名齐鲁间,时称"临朐四冯"。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中乡试,累举进士不第,居家25年。曾得罪山东巡按段顾言而…查看全文

冯国用 冯国用(1324-1359)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元末朱元璋帐下大将,宋国公冯胜之兄。 冯国用少年时喜读书,精通兵法。元朝末年,他与冯胜结寨自保,后归附朱元璋,劝其先取金陵以为根本,颇受信任。渡江后,冯国用受命掌管亲兵,被委以心腹之任。他多立战功,累官至亲军都指挥使。至正十九年(1359年),冯国用暴卒于军中,年仅三十六岁。洪武三年(1370年),追封郢国公。崇祯十七年(1644年),追谥“武翼”。 人物生平 ①结寨自保 冯国用幼时喜欢读书,并精通兵法。…查看全文

冯思源个人简介 冯思源,男,字墨风,号大树斋主,1965年8月生于道教始祖,老子故里,河南鹿邑。自幼酷爱书法绘画,师从国家书画大师王殿举,对绘画、书法、篆刻、摄影深有研究,现为中国书画院院士、中国文化艺术中心书画院副院长.中国文化艺术中心书画院河南分院院长。首都书画院理事、墨风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网会员、国际摄影网会员。多幅作品被国外友人收藏,对国画山水、花鸟、人物擅长,书艺向以隶、行、篆著称,所作法度严谨,浑厚圆润,端庄秀丽。查看全文

冯骥才,男。汉族。浙江宁波人, 祖籍浙江慈溪,1942年生于天津。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著名民间文艺家。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杂志主编, 并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2009年1月16日被国务院聘为国务院参事,现任央视《感动中国》推选委员。 1942年2月9日出生于天津,他从小就喜爱美术、文学、音乐…查看全文

馮簡子: 據《世本》所裁,春秋時期鄭國〔新鄭市〕大夫馮簡子,因“能斷大事”被鄭簡公封於馮城,後裔以封邑在馮而得氏,歸姓馮氏的曆史至少有3700年。 姓氏權威著作《世本》上講:馮姓,一支出自归姓,歸姓最早的一支出自姫姓,為黃帝後裔,以國名為姓。相傳黃帝在做部落聯盟首領之前,曾為归藏國〔今湖北秭归縣〕國君;做了聯盟首領後,留下一子繼任归藏國君,其後子孫世守此國,他們就以归國名為姓。後又省去“藏”字,成了單姓“归”稱為归姓。從這裏不難看出,馮簡子的原姓“归”從祖根上講…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