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很多次人口迁移,根据记载大规模的迁移一共有六次。你的祖先是从哪里来的呢?
一、衣冠南渡
第一次的大迁移是在东汉末年过渡到魏晋南北朝的时期,被称之为“衣冠南渡”。那个时候汉族全部都在北方,而更北方的游牧民族迁移到了内地,与北方的汉族混杂而居。因为混乱,到了西晋末年的时候,导致北方大乱然后北方的汉族先后迁移到了南方长江中下游一带。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当时从北方迁移到了南方的中原人有70多万。
二、安史之乱
第二次的人口大迁徙是因为“安史之乱”在公元八世纪的时候。那时候唐玄宗晚年不理朝政导致中央政权突变,安史之乱经历了三代皇帝才足以平息,导致生灵涂炭。于是大量的北方居民迁往南下,逃避战乱。
三、女真族建立金国战乱
第三次大迁徙是在北宋末年过渡到南宋时期。公元12世纪,女真民族在中国大陆的北部建立金国占据北方。随着北方统治者的衰败,大批量的人口又一次迁移到了南方。也因为这三次人口迁往南方,导致南方逐渐取代北方,成为当时最富庶最发达的地区。
四、朱元璋之乱
第四次是明代初期,位于山西的大移民。根据官方的记载,在这次大移民之前,因为连年的战乱杀戮,百姓从北方迁往南方。北方的人口,本来占据全国人口的四成,这次的迁移导致北方人口占据全国人口不足一成,一大半土地化为了废墟。而江南地区的人口却越来越多,北方越来越贫瘠,江南越来越富庶。当时的扬州位于长江以北属于最繁华的地方。但在明朝初期朱元璋大军驻扎的时候只剩下了18户人家。
朱元璋作为统治者,不得不命令百姓和士兵人口稀少土地贫瘠的地方进行开垦与守卫。这也是史上最空前绝后大规模的迁移。从长江流域进行的移民数量就高达700多万,华北地区高达490万,西北、东北以及边疆也有150万,总共的移民数量高达1340万。总共占了当时全国人口的1/5。
这次的移民在北方的民间,以一颗大槐树为标志性记忆。这颗大槐树位于临汾市洪桐县城北,据说是一棵汉代的古槐。今山东、河南、河北地区,很多的祖先都是从这个地方迁移而居。明朝初年的时候,山西人大量的迁移到了河南、河北、山东以及陕甘一带。最南边儿的,甚至抵达了淮河的流域。从山西南部出发的移民都会在山西洪桐县稍作停留。
当然在那次的大移民中,并不是只有一棵大槐树。从云南民间流传下来的说法是首先来自于南京城的杨柳巷。守卫着云南的士兵,其实是来自江西,浙江,湖南和河南。而他们迁移出来的地方位于当时的南京,指的是今天的江苏、安徽和上海的南京地区,而不仅仅是南京城。
五、老虎之难
第五次移民则是湖北湖南地区居民沿长江往上进入了川东。而广东地区居民大批的进入了四川盆地西部以及南部。与此同时,湖北广西地区的居民还继续向北,进入了与四川比邻的陕西南部。当时是因为四川境内老虎横行。顺治年间,南充县招来500多人进行开垦定居,结果被老虎吃掉了228人。于是当地县令上书请求将居民迁移四川。到了乾隆后期,那些逐渐荒废土地贫瘠的地区,一个县区内人口已经增加到了上千户,甚至上万户。山区以及深谷中都有迁移而来的居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这次的移民造就了康熙乾隆时代的盛世,简称“康乾盛世”。
第六次则是近现代的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
闯关东在康熙年间,东北实行封禁不允许中原地区进入“龙兴之地”进行垦殖与采矿。到了咸丰末年,封禁了200多年的政策解除,鼓励移民垦荒,于是开始有大批量的人进入东北,到了民国之后,每年一到东北的民众多达数十万,甚至有时候一年多达上百万,河北以及山东的居民迁往东北,据记载整个闯关东时期,华北地区向东北移民的人多达3700万。
走西口在华北地区居民浩浩荡荡地渡过渤海、穿过山海关的时候,从山西北部突发旱灾以及土地贫瘠的现象,于是不得不翻过长城,向内蒙古迁移。
下西洋是福建、广东这一带的居民,一批批的远渡重洋到东南亚谋生。这是一批最早拥有现代化思维的华人,这些人迁移的地区大致在今天的菲律宾群岛的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