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绍闵:字孝先,直隶静海县种福台人,光绪六年二月二十四日(1880-4-3日)出生于种福台村,现属天津滨海新区中塘镇,(原村址现处大港水库中央,1953年河北省修建大港水库,村民迁至今:东台、北台、南台,东河筒、西河筒,西闸等村)。
冯绍闵父亲:彦龄,字寿堂,生母:刘氏,弟兄五人;绍孔,绍彦,绍闵,紹贡,绍雍。冯绍闵两子二女,长子德权(1906~1984),次子德隆(1929~1987)。两个孙子,冯天度(1929~2003)冯天锡(1936~2007)均已过世。
冯绍闵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善学,崇文尚武,学到极至,然正值清末民初,社会动乱不堪,原“科举制”基本滩涣,怀滿腔之志,却求学无门。这时他想到了袁世凯。他深知冯、袁两家的关系,便假冒袁有平信於冯家,同时问及是否有求学男丁。家人正愁此事,便同意他去天津找袁。他见袁后讲明来意, 袁自当柯护有佳,便按排到天津武备学堂就读。
此期间冯绍闵经常吃住在袁家,袁的姨太太还常为冯绍闵梳理辩子,关系可见一般。天津武备学堂遭毁后,随袁差遣左右,后袁举荐到“保定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就读。1903年3月(光绪二十九年二月),入保定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头班(第一期)马兵科就读。
1905年3月毕业,学业逸群,成绩卓著,深得时任校堂督监(校长)曲同丰的器重,留校任教,同时留任的还有王若玉、于琨、程其祥(长发)等。先教授骑兵战术和数学,后任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战术军制教官,马科学长、马科排官、队官、兵学教官、机关枪教练处队官等。执教期间,他奋进好学,深研军事教学大刚,且有很多独到创见,并著(机关枪操点)等书籍。是当时学堂公认的数学大师(程其祥文学大师),也是当时一流的军事教官。他孜孜敬业,教学有方,爱兵(生)如子,抚育培养出一批才华出众、气度超凡的将帅之才。著名的人物有:姚琮、李景林、蒋志清(介石)等。
1912年冯绍闵调至北平,任中华民国总统府侍卫武官,在此期间结识了很多北洋、民国等政要,如孙中山、冯国璋、冯玉祥、段旗瑞、蒋方震、蔡成勋等。
1917年任北洋陆军第一师骑兵一团团长,授三等文虎章。师长蔡成勋,(北洋中央陆军第一师原为清陆军第一镇,是由旗兵中挑选经袁世凯训练而成。1912年民国成立。8月,改镇为师,名为近畿陆军第一师,直属陆军部)。该师常年驻扎察哈尔,张家口、绥远、多伦、归化等地。
1921年7月蔡成勋任命冯绍闵为绥西巡防司令住防绥远(今包头),后又接任沈广聚的旅长职务。
在绥远住防期间,他置地2000公多倾。沟、渠、路、井具全。是买“西北三马”的,〈三马其中那一个不详〉(西北回军首领马鸿逵、马鸿宾、马步芳)。意将老家种福台的乡里一起迁移至此。因老家地处渤海苦水沿边,能种植的地虽不少,但收成很低。后因调防江西,迁移之事未能如愿。
1922年9月任北洋陆军第一师步兵第二旅旅长。其间帅领混成旅去山西剿匪,大胜而归。后北洋政府命蔡成勋节制江西全省军队。蔡督理江西军务善后事宜,第一师随之入赣。
1924年10月任赣南镇守使。
1924年12月蔡成勋被原赣南镇守使方本仁驱走,冯绍闵继任北洋陆军第一师师长。
1925年,调方本仁部任陆军第三师师长。邓如琢接任北洋陆军第一师师长。
1926年去赣南镇守使职,任孙传方部江苏陆军第7师师长。(该师主要有原中央陆军第1师部队改编),住军泗阳。孙传芳自任五省联军总司令,(江、浙、皖、赣、闽)司令部设在南京。江苏军总司令郑俊彦,兼中央陆军第10师长。孙传方部自南昌被北伐军击败后。逐败退浙江、安徽、江苏。
此时的冯绍闵心绪徬徨,在无斗志,军阀混战未平,北伐混战又起。东征西杀均是自相惨杀,愤懑之下弃戎回乡。
回天津后,先行安家,后实立业。在海光寺菜桥子(今南开二马路附近)置地建房200于间,冯绍闵为其取名“孝悌里”,《自家堂号:敞孝堂》取堂号“孝”加一“悌”。房舍分南里,北里。将老家父母兄弟全部迁至于此。实现孝父母敬兄弟之宿愿。《孝父母融融天伦乐大家,悌兄弟睳睳亲情悦一统》。后又在“绩业街慎兴里”买下一处楼房,取名“冯公馆”。于溥义居住的公馆相对(日租界),家人从室内便能看到溥公馆的来往人员,家人最关注的当是娘娘们的出入。另置购一艘小火轮往返於上海、青岛、威海等地做运输生意,在天津海河口岸,有一处码头做装卸仓储之用。自己有辆小轿车。当时天津拥有私人小轿车的为数并不多,属当时上流社会人物。公职任天津市图书馆馆长。注:有两种说法①:经友人举荐,就任图书馆馆长之职,②:蒋介石得知生济无俸可进,分附地方管员伪以此虚职,意在贴补。
时至日军入侵东三省,同僚中最热的话题便是驱日救国,在此期间他曾几次书信给蒋介石,谏言他抗日之主张,然一直未有回音。后听同僚讲姚琮(是他保定军校的学生)在蒋身边,经他需可以将信件递到蒋手中,于是他亲赴武汉汉口面见姚琮,见姚后说明来意,姚讲:蒋现处南京。姚愿与冯一同前往,于是姚打理完手头事宜,一同去了南京。姚安顿好冯绍闵的住处,让其在此等候,次日上午姚来冯住处,告知蒋同意见面。于是冯随姚程车去了总统府。总统府门前卫兵例队,蒋亲自走出门外迎接,并设宴款待共叙师生之情,(冯绍闵与蒋有一段特殊源缘另叙)餐后回蒋办公处继续交谈,蒋得知冯绍闵闲居故里,便讲;此时正值国之用人之季,劝冯出仕,委认第七军军长之职,并派护卫赵洁臣随冯侍卫,(赵洁臣随冯一同回到天津直至冯去世离开)。冯对蒋讲明他对时局联共抗日的主张,蒋不以为然,力据推委,最后话不投机不欢而散。回到住处冯绍闵将蒋给的委认状愤然投入炉火之中,付之一炬,便不此而别回了天津。
在津闲居期间,对时局始终十分关切,忧国忧民,视国人受此凌辱和蹂躏,自巳确因年迈不能驰骋疆场,为国效劳而愤懑悲伤。当得知“西安事变”后国共合作一致抗日,他欣喜至老泪纵横,对家人讲;国难有救了。他实属军事栋梁之材,胸怀报国之志,然时逢不运,郁闷终生,于1939年10月21日辞世于津门,终年59岁。
冯绍闵忠正廉洁,奉公耿介,对自身要求苛刻,从不宽容。他家训严厉,教子弟勤奋习书,世代耕耘,勿许从政。训诫后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以此为终身立命之警言”。充任师长期间,回家探亲离村数里即下马步行,对乡亲恭敬如宾。居故里屡拜望孤寡老人并给予资助。遇灾荒年多次放粮赈济乡民。
冯绍闵的后人,因受他的影响,维冯德润均未有人从政。冯绍闵在世前,曾多次报憾绥远购地迁移宿愿未果,垂病期间并告知后人要尽心打理。冯绍闵去世后,由于家人无力鞭及,便有冯德润及亲戚中尊辈共4人,前往绥远处理2000顷地置卖事宜。讲好以现洋兑现,但等来的确是两列车麦子,当时也正值等钱之用,推脱无处存放而退回。后西北解放了,地也就被解放军没收了。解放后,后人们哪敢去找,从此便不了了之。地契直至文革前才销毁。
兄弟几家至1943年分的家,由于分家后老家的地需要打理,加之没有交好的买卖可做,除冯绍贡留津外,另几家便陆续变卖房产后,又迁回原籍。《当时在老家的地:大黄洼40顷,保家圈〔田家地〕12顷,李家洼〔张老婆埞子〕40顷》。冯绍闵给这个家积累了不少家产。文革期间,他的后人也因此受到了冲击、交代材料、进学习班、接受改造。好在冯家老辈少辈都为人忠厚,亦纯朴乐善之门风,故里有难便以不同方式给予救济,在故里口碑很好。固未受到大的磨难。
冯绍闵两个儿子德权、德隆已早逝,孙子天度现居静海县蔡公庄,天锡居大港区北台村,侄子德源、德毓居大港西河筒村,德润后人居西闸村,绍贡后人居天津。
——冯奇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