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二次重修序
谱之宜重修也由来久矣。自我始祖忠睿公迁居沧州城东前枣园庄历有年所,至崇祯年间传至九世吾先祖守壮公恐其久而难稽也,于是乎远搜近访,将先人之名讳于当世之支派手订谱稿,藏诸家庭,传流后世。我冯氏之别门分户赖以厘然不紊者,皆公之力也。但记焉而未备,载焉而未详。其间群萃州处者即愈生愈繁,远徙他乡者弥多弥广,迄于今二百有余年矣,非有人焉继起而重修之,将向之昭然可考者且棼然莫记矣。传至中华三年,有十八世堂叔克良公翻阅书箱,检点谱稿,遂殷然有修谱之思焉。于是乎聚集合族人等,议定修谱。我族人亦毅然从之,不惜重赀,重修谱书。遂即命族弟克兹、族侄恩凯、族孙宝增遍赴远近诸族,察其宗支,考其世系。诸族人亦喜其有禅族世也,各将先人名讳、世代源流书清以示之,其不详者亲口以授之,毕录以归,同载于谱。支派明矣,亲疏定矣。不仅近处乡里者可以睦族敦宗,即远居州县者亦可以敬宗尊族矣。君子曰:“式谷似之,勿替引之。”后之人有继以永垂不朽,是吾所厚也夫。
中华民国三年正月望日 五门十八世孙克敬 十九世孙锡三谨序
创修家谱序
古来圣王治国以天下为一家,普同万方。大州小邑以及穷乡僻壤、山巅水湄处处有人,似难纪编,然而尚有定例,每逢五载,檄行有司, 逐一清查编造名曰《盛世滋生人丁册》。至于士庶治家,以阖族为一家,虽族大丁多,焉能若天下之大、生齿之蕃,即不能五载一编,其可多历年而不一叙乎?盖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邑之有志也。国史、邑志者,所以纪事载人载事也。家谱之设,森列先讳,悉载后裔,义安所取,将以尊祖也,并且睦族而及追远也。然谱牒之法起于何时,不见于经史子集,意者当时世家大族,虽有谱牒而无人以传之,故无以表著于世。宋欧阳文忠公曾跋吴氏族谱,后之人多仿其体例序于谱首。周公制礼,因父子兄弟各异其姓,传世既久,一分不能复合,故宗盟家法载在典籍,姓氏之制始定。历汉魏六朝而至隋唐,竞尚门阀。世禄之家列为贵族,联合宗支,族谱遂由此而作。又先王制礼,首重祀典,天子九庙,诸侯七庙,大夫五庙,春秋致祭,事死如事生。士庶之家亦得立祠,以祀其先,报本追远——无今古,无贵贱,一也。然人之事亲,往往于亲之近者则爱而敬之,远者则忽而忘之,此人之常情也。至代远年湮,支分派别,各立门户,情谊渐疏,散处四方,庆吊鲜通,世传既久,昭穆失序。一本之亲,视同路人,觌面而不自识,甚至于为子孙命名多有冒犯先灵名讳者——此等弊端皆由于不讲谱学、失叙谱书之故也。夫谱之当叙原为尊祖睦族,宜溯流穷源、推本及末。分而合、合而分,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盖分而合者,小宗汇大宗,大宗归一本也;合而分者,大枝析小枝,小枝别各门也。间有未命名者拟之,名重者易之,失传者存之,俾子子孙孙奉持不亵。知所以尊祖;远近莫犯,知所以睦族。要之,尊祖必须睦族,未有睦族而不尊祖者也。然睦族之说,后有近于是者,以只身之视合族虽有遐迩之差,以始祖视子孙,原无彼此之别。为子者体父母之心曰孝子,为孙者体祖宗之心曰贤孙。诚能体来朝胥宇之心,敦行苇跂之爱,疴养关,好恶同,或出粟以赈饥乏,或捐资以助婚丧,或择师以训子弟,式相好,无相尤。睦族莫过于是;神罔怨,神罔恫,尊祖莫大于是哉——此乃谱原由至情至理。人生一世,为万物之灵,当以此情理守为本分,岂特世泽家实嘉赖之行,将桂子兰孙永锡尔类矣。至于修谱付梓以俟后之同志者。谨此为序以志之耳。
十九世孙盛化谨序
二次参修祖谱人员名单
五门十五世孙 义柱 五门十六世孙 云隆 长门十八世孙 作义 长门十八世孙 德成
二门十八世孙 相元 四门十八世孙 纯修 五门十八世孙 克庄 六门十八世孙 槐三
长门十九世孙 殿章 三门十九世孙 永太 四门十九世孙 玉树
六门九世分支表《四十支》
长门…十一支 二门……四支 三门……六支 四门……四支 五门……八支 六门……七支
长门长支:守忠 二门长支 守业 三门长支 守昌 四门长支 守平 五门长支 守语 六门长支 守业
长门二支:守衡 二门次支 守三 三门二支 守荣 四门二支 守安 五门二支 守壮 六门二支 守福
长门三支:守永 二门三支 守敬 三门三支 守典 四门三支 守亭 五门三支 守贤 六门三支 守路
长门四支:守信 二门四支 守煜 三门四支 守廉 四门四支 守羲 五门四支 守臣 六门四支 守和
长门五支:守远 三门五支 守洁 五门五支 守祯 六门五支 守成
长门六支:守才 三门六支 守遐 五门六支 守禄 六门六支 守政
长门七支:守朝 五门七支 守仁 六门七支 守炎
长门八支:守业 五八长支 守义
长门九支:守昌
长门十支:守桐
长门11支:守捕